我是猩爷
Table of Contents
永远不要做空
2017 年底,迅雷(就是那个下载工具)的股价短时间内猛涨了几倍,被初玩美股的我注意到了。我就纳闷,下载工具不早是黄昏产业了吗?大家都不怎么下片,而是转到线上看了,风头正劲的有爱奇艺、优酷,用户慢慢养成了付费买会员的习惯,B 站也正在崛起中。就这形势,迅雷股价起飞靠的是啥?
上网一查,原来迅雷发币了——玩客币。当年可是虚拟币最火爆的时候,连大妈都在讨论比特币区块链。迅雷发了币,同时还卖一个能每天产生玩客币的设备,等于买回家一只能下金蛋的母鸡,于是疯抢,价格炒的很高。
我一看好家伙,韭菜这么好割吗?已经有消息说马上就要整治这些乱象了。到时候你迅雷的股价还不跌回原形?
于是我做空迅雷。解释一下什么是做空迅雷,我不看好迅雷自然不会持有迅雷股票,但我从股市上借来了迅雷的股票,然后以现在的价格卖掉,等迅雷被打回原形股价下跌后,我再以低价买进,把我之前借的迅雷股票还了,是不是就可从中赚一笔?
但是,如果迅雷的股价没下跌,反而上涨了呢?那我所欠的股票就变贵了,我的债就变多了。如果股票一直涨,涨到我可能还不起的地步,交易所要控制风险,就会将我强制平仓,就是立即强行拿我的资产去买迅雷的股票还债,不管当时迅雷的股价高的多么离谱。
接下来我经历的,相信你能猜到了。迅雷股价没有下跌,而是继续疯涨。我见股价高的更离谱了,心想这便宜能不捞吗,就又做空了一些,每次大涨都产生一个更让我心动的价格。我从来不是个有自信的人,但那一刻我相信自己一定能赢,因为我无比确信这个泡沫一定会破掉。
命运的巨大齿轮带着我缓缓爬升,等到达摩天轮顶端,便可一览众山小。但所不知道的是,命运的巨大齿轮带我到顶端之前,会先咬合……
2017 年底是虚拟币最疯狂的时刻,庞氏骗局在临近崩盘时,会野火般疯狂蔓延。大家可能也意识到风险了,但还想再赚最后一个铜板,热钱涌进来,迅雷的股价不断推高,终于我爆仓了,惨死在命运的齿轮下。
在我爆仓后不久,迅雷股价便开始暴跌,跌到比我最初做空它时还要低,但这已经与我无关了。如果我没有爆仓出局,现在就会大赚一笔。但没有如果。
命运的齿轮的确把我带到了顶端,但那已经是我的尸体。猜对了结局又怎样,中间的剧情同样可以要人命。你看电视剧里,不是所有人都能活到最后一集,越接近最后大结局,好人越是噼里啪啦地死,烘托一个悲壮氛围。但做空爆仓这事一点儿也不悲壮,千万别自我感动。
下面说说为什么我认为不能做空是一件幸事。从道德上看,有人说做空是吃人血馒头,有人说做空是打假斗士,谁都说服不了谁。因为道德确实比较复杂且因人而异,那我们就抛开道德不谈,只看两个硬的方面:收益风险和心理健康。
对于做空,很多人只是笼统的知道,股价下跌了我就能赚钱,那究竟能赚多少呢?最理想情况是做空的股票价格跌到 0,等于之前借的股票可以不用还了,即便如此,也只赚 100%。当然我说的是不额外加杠杆的情况下,做空的收益封顶就是 100%,而相比之下,做多股票涨幅超过 100%的可有很多。由此看来,做空的收益上限并不高。
关于做空的风险,知道的人就更少了。做空其实天然就加了杠杆,因为股价涨起来是上不封顶的。甚至你会为了不爆仓,一次又一次地补充保证金,很可能是扔进了无底洞。永远有一个声音在说,再投一些只要挺过这一波就好了,不要倒在黎明前。如果你听信了这个声音,有三种可能的结局。第一种,你终于等来了黎明。第二种,你永远等不到黎明,因为事情没有往你预想的方向发展,这很正常,人不要盲目自信。第三种,黎明来是来了,但黎明前还要经历更黑的黑暗,无数人葬身于此。
在这三种结局里,只有第一种是好的,后两种都让人很难接受,并久久无法释怀。你还要选择做空吗?做空的上限赚一倍,下限无底洞。而做多的下限亏一倍,上限不封顶。
说完收益和风险,再聊聊心理健康。当你做空一个公司股票的时候,就会盼着不幸降临到那个公司身上,这是一种有毒的想法,时间久了人的心态容易出问题。如果那个公司有好消息传出,会让你遭受嫉妒加愤怒的双重情绪伤害。你原本不是这样的人,但自从开始做空之后,你就变成了自己讨厌的样子。
国运不顺的时候,做空自己的祖国,千万不要。这会比做空一家公司更严重地扭曲你的心理。如果你是中国人,或者不久前还是,你可以不在中国投资,但一定不要做空中国。当年美国经济大萧条,一个名叫 Livermore 的美国人通过做空美国而一度成为首富。但这个人后来自杀了。只要是人在投资,投资就不是纯数字游戏,就不可能不考虑人性的因素。
一句话总结全文:不要做空,永远不要。
把这些悲伤留在2023
有些事情我不想明年再提,就在今年讲完。
从我自己讲起。我是程序员,干别的咱也不会。但我得承认,程序员这个职业不久就将凋零。
编程并不会消失,但职业程序员会消失。什么时候消失呢?不会太遥远。咱就罗曼蒂克一点,把 Unix 32 位时间戳的最大值作为职业程序员的终点,也就是 2038 年。差不多十五年后,职业程序员的数量减少九成以上,几乎是必然的。
职业程序员从两个方向被挤压,腹背受敌。一方面是 AI 带来的生产力提升,一个人干几个人的活。另一方面是编程门槛大幅降低,不太需要编程语言了,你只要用自然语言给 AI 提要求,让 AI 帮你编程,又快又好又便宜。
面临同样情况的还有设计师、律师等一切知识技能型的职业,全都不值钱了。意味着一大批脑力工作者变得毫无价值,社会地位可能还不如性工作者。
旧的价值观崩塌,在废墟中想要找回失去的尊严,十次挫败,一百次迷茫,慢慢走向那个自己不愿接受的现实。
有一些幸运的职业会保留下来,哪些职业呢?脱虚向实。虚构的不如写实的。插画的不如摄影的。听曲儿要听现场的。电子的不如实体的。教书的不如洗脚的。文的不如武的。生产力的不如搞文艺的。要结果的不如要过程的。
重点说说最后这个,要结果的不如要过程的,是啥意思?比如画画,你不可能比 AI 画的好,这是从最终产出的那幅画来看。但人画画的过程体验,AI 无法替代,于是画画的过程比最后的作品更有意义。十五年后我也许还会编程,可能就只是为了玩,更在乎的是编程的体验,而不是编出来的程序。
那些卷功课的小学生家长,还活在以往的经验里,不曾想十几年后世界的样子。那些未至的惊愕和悔恨,其实早在 2023 年就已注定,之后不过是漫长的适应。
最憎恨的就是踢假球的人
李铁憎恨踢假球,这个我丝毫不怀疑,哪个足球少年不恨?早年和他接触过的人,也都能感觉到李铁身上刚正不阿的个性。但他还是卷入了腐败的洪流。
一个人的力量很难抵抗主流。如果现实中腐败占主流,那么同流合污就是最省力、最不需要挣扎的选择。
我身边就有这样的人。而且他们还好心劝我。我是又感激又无奈。感激于他们说的是肺腑之言,在他们看来这是为了我好。无奈的是我听不进去,或者在他们看来我听进去了但迟迟没有改变,于是被认为是思想还不够成熟。
既然还不成熟,那就等呗,这方面他们很有耐心,静待花开,等你瓜熟蒂落,早早晚晚的事。他们可以用漫长的余生去等。
而你是一枚火箭,如果你的加速度不够,或是燃料不足,达不到逃逸速度,就迟早要回到那个轨道。
安全感
体制内的人比体制外的人更幸福。这幸福来自于安全感。
体制外的人,在这个年纪还有份工作就不错了,但十年后甚至五年后,还能不能继续靠这个生活,自己真的说了不算,对未来没有掌控感。一个人如果对几年后的去向都不明了,很难有心情做人生的长远规划。体制内的人也不用做长远规划,因为没那个必要。
我们是 2003 年毕业的,如今已经 2023 年,过去了整整二十年。在座的这些同学基本都找到了自己的轨道,周而复始,年复一年。轨道的不同造就了想法上的分歧,有在传统银行的,有要颠覆金融系统的。所谓屁股决定脑袋,就是你所在的利益阵营决定了你脑袋里的想法。
我这次和同学们聊的很开心。以前同学聚会我都不怎么说话,只顾低头捡好吃的。这次聚会回来,没记住吃了什么饭,记的都是同学们说的话。知道了我们当时的班主任,因私下开班教课,被学校开除了。知道了一个富二代同学换了老婆。知道一个美国留学的同学,回来中国两年后,又重返美国。
我这次和他们聊的比较开,可能是因为我没把自己放在某一个利益阵营里。于是觉得大家各自讲的都有道理,都挺好。
我在我现在的公司即将干满六年,领导和同事都对我很不错,但仍然缺乏身份认同。在之前的公司也一样,很难有归属感。见过太多人为自己的阵营摇旗呐喊,有万般皆下品惟有体制内的,也有要用加密货币推翻旧世界的。而我一直游离于利益集团之外,虽然赚不到大钱,但也难得人间清醒。或许这就是属于我的那条轨道吧。
朋友说,给孩子拍视频的时候,父母们要记得把自己拍进去。等孩子们长大以后再看视频时,会很高兴能看到父母年轻时的样子。
老办法不顶用了,也许是知识付费衰落的原因之一。大家当初为知识付费,掏钱的很大一个动机,是未来在你学成之后,这点钱会数倍的回报,如此看就是一笔很划算的投资。
职场上打怪升级步步晋升,这故事讲不下去了。靠副业赚钱,成为新的故事。用不了太久,副业故事也会讲不下去,到时候教你副业赚钱的赛道就没那么拥挤了。不拥挤,才是正常的状态。现在这么拥挤,是因为从职场掉落的人非常多,人多所以赚他们的钱容易有规模效应。有钱赚,所以大家都来做。钱不好赚了,自然就散了。
说来说去,绕不开钱。现在无论你干多牛逼的事,一上来就要考虑赚钱。无聊至极,但也没有办法。
目前唯一侥幸坚持下来的,就是写博客。有人希望我博客写得再勤一些,我不敢,怕提速了以后写起来吃力,好端端的乐趣最后变为负担。
评价一个人活着的质量,不光要看他达到了什么高度,还要看他在这个过程中是何种精神状态。我之前的精神状态,可以说一直是紧绷的,吞噬掉了生活中原本可以有的闲适和乐趣。
学习技术,为的不是做出好产品,而是在极为有限的时间内做出好产品。
教我们英语的是一个娃娃脸年轻女教师,赶时髦,给班里每个人都起了英文名。可能她真不知道,外国人名和茅房一样,是分男女的。竟然给我的名是Kate!另外还有一个悲催的女生叫Eddie,我真的很好奇那个女生是怎么挺过来的,反正后来她也转学了。数年后,我和Eddie考进了同一所高中,但我们都装作不认识对方。可能由于往事不堪回首,你想,妙龄少女Eddie遇上了翩翩少年Kate,雷都雷死了,还有什么好说的?
中国人的名字,普遍大而空,缺少画面感。不光现在这样,古代也是如此,就拿三国人物举例,曹孟德,刘玄德,孙仲谋,吕奉先,郭奉孝,周公瑾,庞士元,诸葛孔明,司马仲达。字虽然是好字,但就不如日本人名那样有画面感:樱木花道,流川枫,宫城良田,江户川乱步。
中国人喜欢往一个字里面硬塞太多美好的含义,谁知塞进来的越多,反倒越散,越难以具象化。日本名则安于一草一木,有静心安神的效果。一座山,一块田,一条河,皆有所指,让人很容易从一小处细节进入画面,而后徜徉在想象出来的整幅画卷里。
中国人起名字还面临一道坎,就是什么五行、八字、属相、笔画,等等此类封建残余。想挑一个不犯禁忌的名字,不光要有足够的耐心,还要有“这位大师说的才对,那些大师全是错的”这样高超的自我安慰技巧。
扯了这么多,最后说点有用的。起名这件事,要随缘,不要刻意。能随手拈来,就别东拼西凑。其实我更欣赏“取名”,而非起名。取一个名字,拿来用就好。
所有好听的名字,都早已经被创造出来了。它们就在你手边,在你脚下,在你眼前。它可以是空间,例如一座城市,一条河流,一个方向。也可以是时间,例如某一个时节,某一场雨,某一件往事。还可以是你喜欢的人名,当然可以了!如果是女孩,我想叫她千寻。
有一个女同学,两年前QQ上突然问我,IT行业的人一般年薪有多少。我说你干啥,她说刚认识一个在十八摸(IBM)上班的男人,觉得不错想看看适不适合交往。
我说找对象呗,互相喜欢不就完了,干嘛这么在乎钱?
她说不行,到了我这个年纪,要谈就是准备结婚的那种,一辈子的事,哪能不在乎钱。
柴静给周云蓬的《绿皮火车》写了一个很好的序,里面提到盲人歌手周云蓬的女友绿妖:
绿妖乐得眼睛弯弯,我问过她为什么跟云蓬在一起,她说:“王小波小说里写,一个母亲对女儿说,一辈子很长,要跟一个有趣的人在一起……” “就为了这个吗?” “有趣多难啊。”她说。
绿妖知道自己要什么,而且有缘遇到了周云蓬,一个可遇不可求的人。
书出来没多久,绿妖和周云蓬就分手了。
一辈子很长。猜得到开头,但不一定猜得到结尾。